南师大与田家炳基金会携手启动首个人工智能教育项目
2025年3月21日至22日,由田家炳基金会支持,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青少年教育与智能支持”江苏省哲社重点建设实验室和立德树人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研讨会暨“生成式AI赋能田家炳学校教师发展计划”启动仪式在江苏省南京市举办。本次活动汇聚教育界、科技界及媒体代表,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有效赋能教育创新与教师专业发展。
开幕式上南师大副校长程天君教授回顾了学校与基金会近三十年的深厚情谊,提出智能教育发展应坚持"技术赋能育人本质、构建智能教育生态系统、坚守人文教育底色"三大核心原则。作为田家炳基金会首次聚焦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重点项目,AI项目首席顾问卢乃桂教授强调了这一项目的开创性意义。田家炳基金会执行主席阮邦耀系统回顾了基金会发展历程,阐述了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应用的必要性和远见。开幕式最后举行了捐赠仪式,南师大教科院党委书记李扬代表学院接受了南京伯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平台账号捐赠,通过校企合作为项目实施提供有力支持。
主旨报告环节四位学界专家从不同视角深入剖析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的前沿思考。
东北师范大学柳海民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卓越教学的样态与创造》的主旨报告,阐述了卓越教师标准和"AI+教育"创新模式,强调卓越教学本质上是创新教学,鼓励教师运用AI技术赋能教学实践。南京大学桑新民教授分析了AI发展机理,介绍了智能化学习新模式实践,倡导打破传统"三中心"讲堂模式,构建智能教育"大学堂",呼吁在AI普及过程中构建健康教育生态。南京师范大学陈燚教授系统回顾AI发展历程,解读大模型、智能体等前沿技术趋势及其在教育场景的应用,提出教师需从"知识权威"转型为"灵魂导师"。南京师范大学乔雪峰教授展示了AIGC数智融创空间建设和多模态创作工具应用成效,强调人机协同是教师专业发展核心,并从逆向工程拆解、加工形成产品、深层原理挖掘和系统思考四个维度提出教师思维能力提升路径。
3月21日下午,栖霞区分会场活动在南师附中仙林学校举行,通过多学科课例展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形式,呈现了AI技术在教学中的多维应用。小学部张紫薇老师的数学课《折线统计图》引入庄子数字人作为教学辅助;小学部张洁高丽老师的美术课《天青色等烟雨——伞面绘制》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拓展学生创作思路;初中部姚慧老师的生物课《根部吸收水和无机盐》将传统实验与AI平台创新融合。活动最后,初中部高璇副校长分享了《人工智能在校本教研中的应用实践》,为与会者提供了富有启发的理论思考和实施路径。
3月22日上午,鼓楼区分会场在南京育英外国语学校举行。学校校长华勇在开幕辞中指出生成式AI技术正推动教育深刻变革;田家炳基金会副总干事萧开廷先生回顾了与育英的合作历程并表达了对项目的期待。育英外国语学校党支部书记卢晨做《从数据化教学新样态到数智化教育新生态》主题演讲,系统阐述了学校数字化教育改革实践。3月22日下午,企业分会场活动在南京伯索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举行。
此次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研讨会暨"生成式AI赋能田家炳学校教师发展计划"启动仪式通过专业研讨、实践观摩、协作交流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深度应用与广阔发展前景。本次活动的举办彰显了南师大教科院在数字化教育转型浪潮中的学术引领与创新担当。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南师大教科院携手田家炳基金会、地方教育部门及科技企业,共同构建了教育智能化发展的协同创新生态。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共同谱写教育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杨飒 通讯员 万敬婧 杨晓宇)
本文链接:http://4o9.doolcool.com/xinwendongtai/121189.html